女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每隔28天左右子宮就會發生周期性的出血,這就是月經。正常女子從青春期來月經以後,除瞭懷孕期和哺乳期外,一直有規律的月經周期,直到絕經。
子宮內膜分兩層,表面的一層叫功能層,月經周期的變化主要在這一層裡進行,這一層每個月經周期都要經過一次脫落和再修復;靠近肌肉的一層叫基底層,月經周期中功能層脫落以後,由這一層產生新的功能層。
子宮內膜隨卵巢排卵而發生長期性的變化。女孩子出生後,卵巢裡就有許多原始卵泡。進入青春期後,一般每個月有一個卵泡發育成熟。成熟的卵泡裡的卵子從卵巢裡排出到腹腔,叫排卵。排卵的日子大體在兩次月經中間,即下次月經的前14天左右。在排卵以前,卵泡發育的過程中卵巢產生雌激素,子宮內膜受雌激素的影響,逐漸增厚達2毫米左右。那麼,月經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月經是由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三者生殖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在月經周期中的月經期和增殖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從而對腺垂體和下丘腦的負反饋作用減弱或消除,導致下丘腦對促進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分泌增加,繼而導致腺垂體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發育,雌激素分泌逐漸增多。
此時,雌激素又刺激子宮內膜進入增殖期。黃體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導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與孕激素水平均升高。這對下丘腦和腺垂體產生負反饋抑制加強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水平下降,導致黃體退化,進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宮內膜失去這二種激素的支持而剝落、出血,就是月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