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為常常超出大人的理解,甚至很多人覺得不可理喻。我們成人不能用大人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行為是“有用”還是“無用”。
孩子的行為是建設性的
孩子的行為並非漫無目的的,即使他們把房子搞得滿地狼藉,也是從別人的活動中得到啟發的建設性活動,他們努力去模仿成人使用或處理物品的方式。他們試圖使用和成人一樣的東西,並努力做得和成人一模一樣。
你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愛模仿大人打掃地板,並且他們更喜歡拿著成人平時用過的拖把、掃帚等來使用,盡管他們拿著很費勁,但是他們卻樂在其中。所以這種模仿並不同於猴子的模仿,這是一種智慧,源於心理因素。
兒童的活動與他的傢庭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而且在做某件事之前,已經知道他想做什麼,他看到別人在做某件事時,他自己也渴望去嘗試。
孩子行為的特殊性
大人們常常對孩子的行為感覺到費解,因為孩子的行為有其特殊意義。這種情況在孩子1到3歲時特別顯著。例如一個18個月大的寶寶,他發現瞭一疊燙平的毛巾整齊地放在一起,這個小寶貝會拿起其中一塊毛巾,小心地捧在手裡邊,不讓它散開,他捧著這塊毛巾走到房間的斜對面,並把毛巾放在地板上,說:“一塊”;緊接著他又用同樣的方式,拿瞭第2塊毛巾,並把它放在第一塊毛巾上面,他就這樣重復把所有毛巾移到瞭房間的另一位置,然後又把所有毛巾重新放回原位。
在生活中,隻要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寶寶有很多類似令人費解又有趣的現象,比如他喜歡不停地取下瓶蓋緊接著又對準蓋上,他喜歡不停地開關櫥櫃門。他們正是通過重復進行這些“費解”的活動來發展自身的能力。
我們必須意識到,為瞭滿足孩子發展的需要,我們得做出一些犧牲,譬如拋棄我們的一些脾氣個性,降低對環境的要求,我們得允許孩子做一些在我們眼裡不合常理的事,隻要這事不傷害他們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