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歲2個月的寶寶叫搖鈴,她在教室內看到一個2歲的哥哥在工作時並沒有把工具放在地毯上或者桌子上。可是搖鈴隻有14個月,她還無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她的想法和感受,但她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這時她用自己的食指指著我們的工作毯,並發出“哦哦”的聲音,實際是在提示哥哥需要鋪好工作毯。
發現自己發出瞭聲音並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之後,搖鈴開始伸手去拉工作毯,可隻是拉動瞭一些,因為她的力氣不足以把工作毯拉出來。
老師怎麼做?
我一直在觀察著她的一舉一動,通過她的行為、表情還有動作來分析出她的需求後,我決定采取行動幫助孩子。我選擇走到靠近她的位置,蹲瞭下來,看著她的眼睛說:“你是在提醒哥哥需要鋪工作毯嗎?哥哥沒有聽懂你的語言,等你長大一些你就可以說‘哥哥請你鋪好工作毯之後再去工作’,那時哥哥就可以理解你的想法瞭。沒關系,現在Rita老師可以和你一起做。“
我陪著她一起緩慢地取出工作毯,鋪在瞭合適的位置上,這時搖鈴露出瞭滿意的微笑,說明我們讀懂瞭她的意思,也給予瞭她適當的幫助,她在此刻獲得瞭一定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讓孩子獲得價值感
孩子和我們成人一樣都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當她願意與小朋友還有老師建立情感連接和互動時,孩子已經自己找到瞭歸屬感,在歸屬感的基礎上,她的內在動力推動著她成長進步,吸取周圍環境和人帶給她的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技能,更找到瞭自我的價值感。在自我價值能夠實現的時候,孩子在環境內是很自在的,並且這種自在是發自內心的,來自內在的自信和滿足。
在與嬰幼兒相處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行為舉止會發現,對於小年齡段的幼兒來說隻能通過感官來學習,也就是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來學習,這個階段我們成人需要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感覺。建議傢長或者老師面對1歲2個月大小的幼兒時,多多觀察孩子,通過孩子的動作和神態分析孩子要表達的是什麼,然後在適當的給予幫助和滿足,可以避免很多無意義的替代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