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有時大人無意識的表現,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暗示。孩子是非常容易受到父母暗示的影響。比如他看到父母去碰一個新鮮的事物,自己也要去碰一下,“碰”這個動作就是父母給孩子的一種暗示,他要模仿成人的行動。而暗示,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怎樣通過正面的暗示,對孩子產生積極的作用呢?
暗示是什麼?
心理學傢說,暗示是指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施加心理影響的過程,最大的特點就是“暗”,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稚嫩的心靈。
暗示有正面也有負面
暗示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比如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走著走著不小心跌倒瞭,其實他並沒有感覺到疼痛,也沒有哭。如果大人裝作沒看到,孩子也許就自己爬起來,繼續玩耍。這是一種積極的暗示:跌倒沒什麼事,站起來就可以瞭。如果孩子跌倒瞭,大人馬上過去扶,嘴上還叨念著:“寶寶,很痛吧!”這時候孩子基本都會哇哇大哭。因為父母在暗示孩子:你正在承受痛苦,摔倒很痛,這就是一種消極的暗示。
對孩子要使用積極的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據調查,接近90%在品質、意識、和智力方面有傑出表現的人,年幼的時期都感受過來自傢長的積極暗示。與說理相比,積極的暗示能使親子關系更融洽,因為孩子還小,他對道理並不能完全理解,如果父母總是叨叨,反而容易讓孩子有逆反心理。幼年時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點,可塑性很強,所以,傢長應註意善用積極暗示,避免消極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