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可是有些不正確的育兒方法卻一直盛行,今天,媽網百科就為你盤點幾個不靠譜的育兒老觀念,看看它們“罪”在何處?
撞到桌子,打桌子
寶寶在練習走路,不小心撞到一旁的桌子,哇哇大哭起來,傢長趕緊將孩子抱起來:“打它,桌子不乖,撞到寶寶,打它!”這幾乎是大部分老人對撞倒的第一反應。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種反應背後的邏輯:寶寶哭——不好的事——安撫寶寶——找個替罪羊——懲罰替罪羊。可以看到這個邏輯鏈條本身就存在幾個錯誤的。
寶寶哭就是不好的事嗎?當寶寶撞倒東西,他覺得疼,通過哭來表達和發泄情緒,這是蠻聰明的表現哦。而且寶寶需要情緒的宣泄,“打桌子”貌似是停止瞭他的哭聲,其實隻不過轉移瞭寶寶的註意力而已。
安撫寶寶一定要找個責任物嗎?作為理性的大人都知道寶寶撞到頭,是寶寶走路還不太穩當所致,但非要怪不會動的桌子,要是桌子會說話絕對表示冤枉死瞭!
懲罰瞭桌子就能萬事大吉嗎?且不說下次寶寶走不穩時他還是會撞到桌子,還是會哭,更有甚者,他可能學會推卸責任,他不覺得是自己下次走路應該註意障礙物,他還會覺得桌子才是罪魁禍首呢。這對寶寶的人格發育是很不利的。
寶寶小時候記憶力好,多讓她識字認字
“我寶寶現在3歲能認300多個字瞭!寶寶,我們給叔叔阿姨展示一下好嗎?”很多傢長都會買識字卡教寶寶認字,並且特別自豪寶寶的學習能力。
那寶寶認字早真的能“贏在起跑線”嗎?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莉森指出,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太多的直接指令,或許可以幫助兒童學到具體的技能與知識,然而卻忽略瞭兒童的好奇心與創造性,可後者從長遠來看對於學習則更為重要。
再來說單個字的弊端。單個字地去學習,寶寶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更多的是機械的記憶。即使孩子通過識字卡認瞭好多字,如果不能專註地讀一本書的話,那就是把識字和閱讀割開瞭,可能早早地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逗逗小孩沒關系
曾經看到一個故事,作者的侄女有一天突然問她:“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她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但是侄女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後不愛我瞭,隻愛弟弟。”後來打聽瞭一遭,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你媽媽有瞭你弟弟,今後隻愛你弟弟,不愛你瞭。”
大人們常常覺得小孩單純得可愛,於是利用他們的單純去逗樂,當看到孩子表現出委屈、驚恐的表情,他們會覺得很有趣。媽網百科隻想說,這種“惡趣味”你還是自己留著,別禍害寶寶。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會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