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共情”一詞被許多兒童教育學者提及?當孩子情緒來襲時,不是急於安撫、制止哭泣,而是“共情”,才最能幫助我們緩和局面,同時呵護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什麼是“共情”?
共情,也可以說是同感心、同理心、通情達理等,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有時候,孩子發脾氣,跟你傾訴,隻想要理解和認同,而並不是要你出謀劃策或是批評。所以,你要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這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接納,促進孩子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
怎樣做到“共情”?
每當孩子讓我們耗瞭一個又一個小時的精力還不肯睡覺時,每當深更半夜孩子翻來覆去尿床時,每當我們的耐心快要耗盡、心頭的火氣越冒越旺時,請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面對嚎嚎大哭的孩子,你可以這麼說:“你哭得好傷心,我都心疼瞭。當一個孩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啊。”“我們來把身上的濕衣服換掉吧,換套幹凈的衣服會很舒服的?”
等孩子稍稍長大一點,與孩子共情就更有意義瞭。假如孩子想要某種他不該要的東西,你可以試試看這麼跟孩子說話:“對呀,那該多好啊,我知道。不過現在我們不能那樣,因為……,但是,我們現在可以來做這件事情。”又或者,“唔,你還想多要幾顆藍莓,我知道,那味道可好吃瞭!可剛剛你已經吃瞭好多好多,所以我們要等到下午才可以再吃一點。”還有,“那東西叫剪刀,你想拿過來玩一下,是吧。剪刀這裡很鋒利,會割傷你的手,所以我們要把剪刀收起來哦!”
這樣的話,不但會讓孩子覺得他說話有人聽進去瞭,而且還會讓你不至於陷入讓彼此都很沮喪的“不系列”語境,諸如“別!別動那東西!”“不許那麼做!”以及“不行,我不能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