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來的M老師告訴我,她現在很是苦惱:孩子們在和她相處的時候不再遵守教室裡的公約。一旦她提醒孩子們做完工作後請收拾自己的材料,這群2-3歲的孩子們就會通過賣萌、撒嬌、耍賴甚至是大哭等方法逃避責任。
一旦亮出這些“談判技能”,M老師就毫無抵抗能力,隻能一步一步淪陷,成為孩子們工作後“收尾巴的人”,她也因此成為班級裡最忙碌的也最沒有時間可以好好示范和觀察孩子的老師瞭。
孩子是最敏銳的觀察者
我想,很多傢長也像M老師一樣,想幫助孩子學會獨立承擔自己的責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一旦面對孩子的各種出色談判技能時,卻隻能豎小白旗,替他們幹瞭。
也許孩子一耍萌一耍賴,你看著覺得真可愛,忍不住愛心泛濫,替孩子們幹瞭;也許一聽孩子們哭鬧,你的小心臟就受不瞭,和自己說他們長大總能學會的,又替他們幹瞭。孩子們是最敏銳的情緒捕捉者,他們就是這樣,通過不斷試探摸清楚瞭我們的底線在哪裡,知道我們吃哪一套。
如何面對孩子的“談判技能”
當孩子們展現這些出色“談判技能”的時候,我並不建議傢長“硬碰硬”,一定要一個你贏或我贏,而是要和善與堅定的去處理,達到共贏:
1、堅定自己的想法與原則:孩子已經有能力去完成這些事情,他也知道這是我們集體/傢庭共同的約定,所有人都需要去遵守。
2、在情感上與孩子共情:他現在的確不想收拾,他的註意力已經被別的吸引走瞭,他還需要不斷練習才能養成主動收材料的習慣。所以在言語動作上要和善,比如可以說:“寶貝,工作做完瞭之後要放到哪裡呢?”比如可以幫助他分解任務:“你是想先收火車呢還是先收軌道?”比如可以給他一點點協助:“你需要媽媽的協助嗎?你希望幫助你收拾什麼呢?你自己收拾什麼呢?”等等。
當我們通過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去面對孩子,並給孩子提供一些選擇的時候,孩子會覺得我們理解尊重他並願意幫助他,反而會很好的與我們配合。多幾次的練習後,孩子看到瞭我們堅定的部分,慢慢就養成主動收拾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