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剛學會獨立行走,他正在跟著播放機的音樂有節奏地上下搖擺身體,看上去他很開心。另一個孩子阿佈看上去也很興奮,他在教室跑,他跑向傑克,雙手把傑克抱住,但是傑克沒站穩,他們一起倒在地上,阿佈整個身體壓在傑克身上。
傑克沒有馬上哭,愣瞭幾秒鐘,開始小聲哭。老師發現瞭正要走過來,坐在教室一旁的奶奶飛速地沖過來,用力拉開阿佈,急忙抱起傑克,並說:“不哭不哭。”並對其他人說,阿佈不敢欺負那個大的(教室裡另一個孩子),所以他欺負我們這個小的。
老師怎麼做?
傑克聽到奶奶的聲音,大聲地哭起來。老師走過去安慰傑克:“傑克,你很難過,因為哥哥把你推倒瞭。哥哥他是想抱抱你,但是他太用力瞭。”傑克很快平靜下來,繼續在教室裡探索,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課後我們跟奶奶溝通,孩子還小,並沒有“欺負”這個概念。在上面的場景中,奶奶緊張的情緒反而擴大瞭孩子的情緒,老師幫助傑克把情緒表達出來,傑克得到理解也能明白哥哥其實是想抱他,所以心情很快平靜下來,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繼續去探索教室裡的樂趣。
孩子被打該如何處理?
我們很理解,當孩子被打時,傢長心裡會比孩子還痛,會很著急,甚至教孩子:“誰打瞭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在遊樂場,不乏因為孩子有沖突演變為成人大展口角的事件。
其實孩子之間有沖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在沖突中可以學會“界限”在哪裡。
成人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示范,“打回去”或者“罵回去”都是很糟糕的解決方式,要知道真實社會環境也是充滿限制與阻礙,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適應社會。
一方面成人要給予孩子承受壓力的機會,相信他們容忍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成人的正確引導和示范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內在的力量。